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陽台上的小黃

老狗囉,只記得,三阿姨說他家附近的狗媽媽生了小狗,等斷奶後就送過來。這一送就養了他十幾年了,從大學就養到現在,還是一尾活龍。小時候的牠很怕高,這樣的高度放上去可是會嗚嗚亂叫,現在只要是好天氣,就會爬上去曬太陽,順便看看樓下來往的公車。
來過家裡的客人都對他的叫聲印象深刻,雖是小型犬,但是吼聲猶如大型犬。叫得很盡責,非常專業,丟食物討好他也是無效的,除非是家人。真的很難想像,在牠兩歲以前,可是很安靜的,捏牠打牠都不坑一聲,只有肚子餓會嗚嗚叫,媽媽還一度懷疑他是啞巴呢!
這是小黃跟家人玩耍時的標準表情,都不知道他是因為開心呢?還是陽光太大熱到流汗了!不過這張的角度拍的不好,這是側拍,當時我妹正在旁邊吸引他的注意力。
這是漏網鏡頭,小黃是一隻警覺性很高的狗,一般要偷拍靠近捕捉他的表情都很難,因為他都會很仔細的看著鏡頭,這一回,大清晨用望遠端拍的,正好抓到他睡醒打哈欠的模樣。很有趣吧,不過他打完哈欠馬上就發現我了,不一會就跑出來打招呼了。
說到狗屋啊!這是爸爸他用貨運行送貨的外包裝木片一片片釘出來的,為了這狗屋,還買了不少電動工作諸如電鋸、氣槍、電動刨刀。總之DIY的花費也不輸去賣場買一個狗屋了。不過小黃挺賞臉的,剛完工就自己跑進去窩著,很明白就這是他的小木屋。

如果問,為啥有狗鍊啊?
因為啊!小黃是一隻地域性強很盡責的狗狗,怕一個不注意去咬傷因好奇上樓的人們。有些小朋友很奇怪,暑假期間會跑到天台來探險,過分一點的會丟東西砸狗。就有幾次我家小黃被打傷,一次臉腫牙掉,一次後腿受傷。不過小黃倒是很有骨氣,痛的時候連哼嘿都沒有。現在又恢復健康了,一切都過去了。親愛的鄰居們,可別再趁沒人在的時候上來打狗啊!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一不小心掉入了老鏡頭的錢坑

目前手上的手動老鏡有十管,有兩管來自於小叔,其他都靠拍賣,買老鏡的錢算一算已經可以入手一台Nikon D90+Kit 或是 Canon D500+Kit了…真不知道我會不會繼續陷下去.

定焦五管
Carl Zeiss Jena Tessar T 50mm F2.8 (號稱東德百年鷹眼的標準鏡頭M42接口)
MINOLTA MC ROKKOR 24mm 1:2.8 (天星鏡 傳說中與Leica有表親關係)
MINOLTA MC W.ROKKOR-SG 28mm 1:3.5 (廣角鏡)
MINOLTA MC ROKKOR-X PG 50mm 1:1.4 (大光圈標準鏡頭)
MINOLTA MD ROKKOR 85mm 1:2 (輕量化的人像鏡)
變焦五管
MINOLTA MD ZOOM 35-70mm 1:3.5-4.8 (一時不查買到廉價平民版)
MINOLTA MD 70-210mm F4 (傳說中與Leica有表親關係)
TOKINA SD 28-70mm 1:3.5-4.5 (方便的副廠旅遊鏡)
SIGMA MC ZOOM-MASTER 35-70mm 1:2.8-4 (小叔買的,發霉!可惜)
SIGMA ZOOM-K 70-210mm 1:4-5.6 (小叔買的,光圈小有點暗,拍照速度慢)

因為機身為MINOLTA X-300, X-700所以主要找的是SR卡口的MD鏡,但要收集銘鏡,都要很花錢,所以焦段收集到就好.(買回來都要用無視大法,氣泡,灰塵都不能去計較).銘鏡這東西還真的不要亂碰,因為好東西難找,找到價格都很高.比如說85mm f/2.8 Varisoft這管有名在人像柔焦.雖說現在數位化相機要柔焦可以靠軟體,應該也不需要特別找了這管了,但要買到比找到恐龍化石還難.不過網路上的介紹導是挺多的.不知道AF系列MA接口有沒有類似的產品

回過頭來說MD的老鏡,尾碼的兩個英文字母有意涵的
第一個字母(組)T=3; Q=4; P=5; H=6; S=7; O=8; N=9
第二個字母(片)C=3; D=4; E=5; F=6; G=7; H=8; I=9; J=10; K=11; L=12
就PG的解讀就是 五群七片
而SG的解讀就是 七群七片
又以銳利度而言,應該是差不多的,片數越少應該越利...

而蔡司鏡頭而言Tessar指的是有三群四片的光學鏡片設計(在MD系列就是TD),因此有透亮銳利的優勢,不知道ROKKOR有沒有這樣的產品.不過,搭配M42轉MD於X-700或X-300的機身上竟然這顆50mm的鷹眼沒法再無限遠處合焦.反倒只能在約略物品在20cm~200cm的距離內可,超過就對不上了,不知道是老鏡頭本來就不準焦呢?還是跨系統轉接後所造成的問題.目前這顆鏡頭看來使用上會比較受限,不遠不近,剛好近拍人頭用.不過要是用在數位單眼的話,應該還不錯用.看在編號是39開頭,約莫是1952年上下的產品,跟我爸一樣大的年紀了.屬於爺爺級的鏡頭,就當藝術品來收藏囉.

----------------
Reference
----------------
*關於東德蔡司的鷹眼


TESSAR的命名由來
1902年誕生的TESSAR,雖有「鷹眼」般解像銳利的稱譽,但是TESSAR並非鷹眼的意思。根據設計者Paul Rudolph的解釋,TESSAR是從希臘文的「4」轉變而來的,符合TESSAR原型鏡頭有四片的設計。



*關於美樂達
http://www.artaphot.ch/lenses (德文網頁,有大量鏡頭的介紹)
http://www.rokkorfiles.com/ (英文網頁,主講MF年代的美樂達)
http://www.hkmug.org/archiver/?fid-70.html (中文文字介紹)



以下文章是轉貼的
MINOLTA命名的起源,日本35mm照相機生產廠家,生產α系列AF單反機及AF鏡頭和X系列MF單反機及鏡頭、傻瓜照相機、數碼照相機、APS照相機。
Minolta照相機公司成立於1928年11月11日,由日本一位名叫田島一雄(Kazuo Tashima)的年輕人和兩個德國人(Willy Heilem Ann和Bill Neumann)創建,當時稱為“日德寫真機商店”,員工只有30名。1929年3月仿製了德國照相機,生產了 Nifcalette折合式120照相機,並以每天一架的速度生產。當時在日本只有Minolta美能達和現在的Kinoca兩家公司生產照相機。直到1933年才正式成立了現在的Minolta照相機有限公司,總部在日本大阪。Minolta在日語中的讀音與日語的“成熟的稻子”相近,該名稱由創建人田島一雄取自日本諺語“最成熟的稻子,頭最低”,其含義是表示越獲得成功,越要謙虛。另外,Minolta正好是“田島光學儀器工具”的縮寫(Machinary and INstruments OpticaL by TAshima)。
考慮到Minolta手動頭版本的複雜性,參考了幾個網上的資料,其中主要的是MINMAN(http://members.aol.com/xkaes/slrlens.htm)和Anthony Hands的多少有點名氣的Rokkor Files網站(http://www.rokkorfiles.com/Lens%20History.html)。前者有非常詳實的資料,後者講述得生動活潑。
clip_image002
在這主要採用Anthony的講法,但也適當結合MINMAN的內容。大致說來,Minolta鏡頭按鏡頭前的銘文,可以分為下面的系列。這個分類也大致符合鏡頭出現的先後年代及鏡頭的功能,外形和製作工藝。

Rokkor/Auto Rokkor (1958-1966)
 MC Rokkor (1966-1972),MC 是Meter–Coupling聯合測光,配合SRT101相機開始有的TTL測光。
MC Rokkor-X (1972-1977),北美地區有-X字樣代表支援XM相機的光圈直讀功能,此時期導入新的鍍膜技術
MC Celtic (1972-1977)
MD Rokkor (1977-1981),少數鏡頭抗耀光有增強,鏡身開始導入塑料1981年以前的鍍膜走淡雅平實風格,深獲攝影同好的認同。
MD Celtic (1977-1981)
MD Minolta (1981以後),Minolta取消 Rokkor字樣,新增對焦確認撥桿、小光圈鎖定裝置,更新鍍膜技術,顏色較濃郁,鏡身因塑料輕量化。
具體在系列內還有分一代二代等等。以下我們逐一說明。下面的圖按時間序列出了各種135/2.8鏡頭的正面,可以讓大家對Minolta手動頭的版本演變有個感性認識。以下鏡頭按左到右,上到下的順序。

clip_image002[5]
Rokkor
clip_image004[4]
Auto Rokkor
clip_image006[4]
前期MC Rokkor
clip_image008[4]
典型MC Rokkor
clip_image010[4]
後期MC Rokkor
clip_image012[4]
MC Celtic
clip_image014[4]
MD Rokkor一代
clip_image016[4]
MD Rokkor二代
clip_image018[4]
MD Celtic
clip_image020[4]
MD Minolta (Anthony稱這是MD三代,MINMAN也稱這是非Rokkor版)

Rokkor和Auto Rokkor 1958-1966

這是最早的Minolta手動頭,Anthony也稱之為“前MC系列”,意指其出現於MC系列(或更準確說是MC功能,即測光耦合功能)之前。Rokkor之名來源於Minolta在兵庫川的工廠北邊的六甲山。

clip_image023
MinoltaAuto Rokkor-SG 28/3.5,注意光圈環上沒有MC(測光耦合)凸起
這些“前MC系列”又能分為三類:僅標Rokkor而沒有光圈預設按鈕的;僅標Rokkor但有手動光圈預設按鈕的;有自動光圈撥杆的(標Auto Rokkor)。
clip_image024 MinoltaAuto Rokkor 135/2.8
因為沒有配合測光功能,這些鏡頭通常只具備收藏價值。幾個例外是超廣角18/9.5 UW-Rokkor,中焦100/2 Auto Tele Rokkor,以及類似1000/6.3 RF Rokkor折返鏡那樣的超長焦。

早期MC Rokkor 1966-1972(第一代MC Rokkor)

clip_image025享有盛名的MC Rokkor-PG 58/1.2
這是Minolta生產的第一批測光耦合(Meter Coupling,MC即來源於此)鏡頭。其特徵是帶棱的金屬對焦環(見上圖)及本色(沒有染色)的金屬光圈環。
clip_image02658/1.2的本色金屬光圈環
這些早期的MC鏡頭從66年開始進入市場,到70年已經完全取代了更早的Rokkor及Auto Rokkor頭。早期MC頭的鍍膜通常不如後期的MC及MD鏡頭。有些使用了釷和鑭等放射性物質,比如58/1.2及85/1.7鏡頭,時間長了鏡頭會變色,使的照片帶有暖色調。Minolta把當時MC鏡頭的鍍膜稱為“Achromatic Coating"(“消色差鍍膜”),其實是一種雙層鍍膜,以提高透光率及更好地還原色彩。儘管不如後期MC及以後MD鏡頭的鍍膜,這種雙層鍍膜還是很有效的,鏡頭的光學表現依然出色。所以在挑選鏡頭時仍然是值得考慮的。

典型的MC Rokkor 1972-1975/76 及 後期MC Rokkor 1975/76-1977(二代及三代MC Rokkor)

典型的MC和後期MC鏡頭沒有本質區別,只有些外表上的改變,所以放在一起講。典型的MC Rokkor與前期相比以帶方塊棱紋的橡膠對焦環代替了金屬對焦環。整個外形也有了很大改變,比如原來的本色金屬光圈環被黑色金屬環取代。標示介面位置的顏料染出的紅點換成了半球型的紅色塑膠凸起,鏡頭的焦距如50mm,100mm開始標出在光圈環上。鍍膜工藝也一直在提高,一般是多層鍍膜,普遍好於早期MC Rokkor,但光學設計總地來說沒什麼改變。典型MC Rokkor的鏡頭前銘文在北美改為Rokkor-X,但在其他地方仍然是Rokkor。這些變化很多可以從24/2.8 VFC的照片看出(除了銘文看不到)。

clip_image027光彩奪目的24/2.8 VFC (variable field curvature),世界上第一枚,也許是唯一的VFC鏡頭。VFC是“可變場曲率”的縮寫,鏡頭上有個環,轉動時可以改變焦平面的曲率,使之彎向相機或遠離相機。屬後期MC Rokkor。
典型MC與後期MC相比,區別在於鏡前銘文是否標出鏡頭的結構參數。典型MC用兩個字母分別標出鏡組數和鏡片數,其編碼如下:
鏡組數編碼:T=3; Q=4; P=5; H=6; S=7; O=8; N=9
鏡頭數編碼:C=3; D=4; E=5; F=6; G=7; H=8; I=9; J=10; K=11; L=12
比如著名的58/1.2 MC Rokkor-PG就是五組七片結構;後期的MC Rokkor不再標出這些結構參數。雖然典型MC與後期MC的主要區別就是是否有雙字母結構參數,但某些鏡頭也改變了光學設計,比如135mm和200mm鏡頭。並且後期還引進了新的鏡頭,如24/2.8 VFC和17/4超廣角。鍍膜的改進則是漸進的過程,所以同是典型MC或後期MC都可能有不同的鍍膜,但無論如何到MC系列的後期Minolta的鍍膜工藝已經非常成熟,所有鏡片的兩面都是多層鍍膜,從而保證了良好的透光率和抗眩光能力,更好的對比,豐富而真實的色彩。這些鏡頭是鏡頭製作工藝的完美體現。

早期MD Rokkor 1977-1979(第一代MD)

clip_image028百微100/3.5 MD Macro Rokkor-X。有些鏡頭從MC版到MD版變化很少,這個百微就是其中一例。在第二代MD問世後此頭為最大光圈略小的百微100/4 MD Macro所取代。
1977年,Minolta向世人展示了第一台同時具有光圈優先和快門優先自動曝光功能的相機,這就是著名的XD-11(這是美洲市場的型號,歐洲為XD-7,日本本土簡單地稱為XD)。為配合XD系列相機的快門優先功能,Minolta還同時引進了新的鏡頭系列,"MD"鏡頭就此問世。與MC鏡頭相比,MD鏡頭最顯著的改變就是在光圈環後沿多了一個金屬的小凸起。通過這個“MD”凸起,相機就可以知道鏡頭是否設在最小光圈,如果是的話XD系列就可以進入快門優先模式。
clip_image029兩種50/1.4的對比。左邊是後期MC,右邊是MD。可以看出MC版明顯要比MD高大。MD頭光圈環最左邊高出的部分就是新的“MD”凸起
新的鏡頭系列為什麼稱為“MD”?答案眾說不一。普遍的看法是,MD是“Minimum Diaphragm”,即“最小光圈”的英文字頭,強調為正確使用新的快門優先功能要把鏡頭設在最小光圈上。第一代MD是屬於最受歡迎的Minolta手動頭之一,原因是鏡頭的做工非常出色,而當時成熟的鍍膜技術也保證了極高的光學素質。

後期MD Rokkor 1979-1981/82(第二代MD)

在引入MD系列後,Minolta開始重新設計很多鏡頭。新的設計往往更小更輕,濾鏡尺寸也從55mm改為更小的49mm。重新設計的鏡頭包括所有的50mm頭,28/3.5和28/2.8廣角,著名的35/1.8還有35/2.8,100/2.5和135/3.5。另外百微100/3.5被更小的100/4取代。著名的85/1.7則將寶座讓給了銳度驚人的85/2MD。這期間也引進了一些全新的鏡頭,如表現出色的200/2.8,和獨樹一幟的可變柔焦鏡85/2.8 Varisoft。另外Minolta停產了傳奇級的58/1.2,代之以新的50/1.2。後者雖然也表現出色,卻始終未能達到前者的受歡迎程度。
另一個第二代MD的特徵是開始普遍用黑色塑膠光圈環來代替金屬光圈環。雖然第一代MD也有用塑膠光圈環的,但到第二代時絕大多數鏡頭都採用了塑膠,估計是為了減輕重量和降低成本。儘管如此,二代MD頭仍然有著精緻的做工和出眾的光學素質,許多鏡頭還被認為超越了MC和第一代MD,85/2人像鏡就是其中的代表(取代了85/1.7)。
clip_image030青出於藍的85/2 MD Rokkor-X。這是第二代MD引入的新的85mm人像鏡,使用了全新的設計。此鏡取代了老資格的人像鏡85/1.7MC和85/1.7MD。


MD Minolta 1981/82至今(第三代MD,也稱非Rokkor版MD)

隨著X-700相機的面世,很多鏡頭的外貌再次改變。從銘文上看,這個階段的鏡頭不再標“MD Rokkor”,而是僅僅標“MD Minolta”,故此也稱非Rokkor版。最為顯眼的改變是光圈環上新出現的MD光圈鎖鈕,用來把光圈環固定在最小光圈位上,以配合X-700相機的使用。但這並不是第三代MD最大的改變。首先,許多鏡頭再次被重新設計以減小尺寸和重量。這個時期把濾鏡尺寸從55mm減到49mm的鏡頭包括24/2.8和28/2。其次,鏡頭外觀也有很多改變,比如對焦環上英尺的標度從綠色變成了橙黃色,對焦環的棱紋變得更加細密等等。最後,在X-600相機出現後,鏡頭後口增加了用來輔助對焦的小凸起,雖然X-600只生產了大約10,000台。當然也有些昂貴的高檔鏡頭沒有經歷這些改變,如16/2.8魚眼鏡一直保持了金屬光圈環。85/2.8 Varisoft僅僅改了鏡前銘文,從"Varisoft Rokkor”改成了僅僅是“Varisoft”。其他沒變的包括250mm和500mm折返鏡及300/5.6和600/6.3超長焦。
許多人喜歡早期的MD Rokkor,因為鍍膜技術已經完善,而為降低成本而大量使用塑膠的做法還沒開始。另一些人則喜歡第三代MD的輕巧便攜。但不論哪個選擇都可以保證得到優異的光學素質。

clip_image031兩代28/2.8,右邊是新的第三代MD,可以看到光圈環最右邊新出現的鎖鈕。標示焦距尺度的數位顏色不同了,橡膠對焦環的棱紋也有改變。
Minolta另有MC Celtic和MD Celtic系列,分別是MC和MD的簡化版,具體表現在鍍膜仍採用早期的雙層鍍膜,焦段不在光圈環上標出,介面標示是染出來的紅點而不是塑膠的凸起,不自帶遮光罩等等,但仍保持了不錯的光學素質。Celtic系列是Minolta對充斥市場的副廠鏡頭的反應。通常品質優於副廠鏡,且價格便宜,在錢不夠時也是不錯的選擇。
clip_image032重達725克的135/2 MD Minolta。因其罕見而極為搶手。Minolta愛好者往往以之為例來反擊“Minolta沒有專業級鏡頭”的說法。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來自亞洲萬里通的兒童行李箱



下雨天飛來一隻大瓢蟲,瓢蟲的英語是Ladybug...不過這隻瓢蟲有點大。。
(看不出來是瓢蟲的話!要靠一點想像力啦!但至少顏色上紅底黑點應該是看得出來,底部白色點點是瓢蟲眼睛,看出來了嗎?)

這是個兒童旅行箱。瓢蟲外型,只是不太懂,為啥瓢蟲會長角呢?看起來像是一頭牛在cosplay,要當瓢蟲。

如果當初挑選的是小老虎造型,那就是老虎耳朵囉??


打開來看,還真的很簡單,就只是一個箱子。鄰居說以後有小朋友這個很好用呢。還可以當車車拉著跑。嗯!以後應該會帶小朋友去玩吧!要立志當一個好家長。不過塑膠輪軸可能不太能負重,大人可千萬不要輕易嘗試。避免面對體重過重的事實!!


這是來至於國泰亞洲萬里通的一隻瓢蟲。用飛行里程換來的禮物。那為啥要換一隻瓢蟲呢?因為啊!累積四年來的里程數能選的不多。既然要選就選一個印象深刻的禮物。某次去日本旅遊的路上有看到一個家庭,爸爸拉女兒,女兒拉造型兒童行李箱,無聊時女兒還騎上去把玩一下。雖然還沒有孩子,但是那一幕的感受真的很溫馨。期待囉!(老婆還滴咕說,還沒出生就有禮物...........)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Fuji相機S602的電池蓋

使用多年的Fuji S602終於出現了重大危機了,電池蓋的老化,只能歸咎於年歲,唉!這是不爭的事實。經仔細觀察,原來機身是鋁鎂合金,所以斷的部份是ABS塑膠電池蓋,而機身上的結構還是一樣堅硬,難怪以前的相機這麼貴,真的是做工紮實,當初購買時花了三萬台幣呢。

雖然是一台老相機,購入於2002年的電腦展。但是Fuji的艷麗色調,會讓人不敢相信,真的只有三百萬畫素。還是會想要拿去維修。

打電話到代理商詢問,只要是公司貨都可以維修。這下才體認到,原來貴是在這個部分啊!看來以後買相機還是乖乖買公司貨。不用擔心東西故障的維修問題,且現在電子類產品都是MIC,加上降低開發成本的設計。基本上要買到堅固耐用的好機器,真的要看開發商是不是佛心來的。

註記:代理商的服務還真的不錯,送過去隔天就報告修好了,只是換個蓋子要價700著實也不便宜啦!但是搜尋一下淘寶網 要價人民幣 178元,相較之下。其實也沒貴到啦!公司貨還是比較有保障的,還順道給我一張保固貼紙,即便購買7年多了。

註記*: 為了蜜月旅行,2009年 婚前,買了一台Fuji S200 EXR來替代了S602,送修是捨不得S602故障。

2024東京迪士尼,愛與夢想的樂園行

疫情的關係, 很多年沒有出國旅遊了.這回計畫出遊日本.歷經磨難的挑選.最後勝出的行程是五福旅行社的"銀色雪東京五日-戲雪,和服體驗,迪士尼"這標題簡單的標註出此行的目的. 上回去東京是20年前了.可以參考一下過去 2004年的Blog紀錄 心中的願景是能看到前...